“我们能不能试着放两颗原子弹,吓唬吓唬他们,让他们紧张几天?”
1969年国庆节即将来临之际,毛主席与周总理正在讨论如何组织群众集会。周总理却显得有些顾虑,因为当时苏联在中苏边境集结了55个步兵师、12个战役火箭师,以及4个空军军团,严阵以待,眼神如炬直盯着我国。
如果像往年一样,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大规模群众集会,几十万军民聚集庆祝国庆,固然热闹,但一旦勃列日涅夫真的触发核武器开关,这些无辜的生命将面临极大风险。
然而取消集会又意味着向全世界传递一个信号:中国害怕核威胁。对此,毛主席听完周总理的担忧后却笑着说:“干嘛不搞?我还想登上天安门城楼亲眼看看原子弹的威力呢!不行的话,我们也可以放两颗原子弹吓吓他们。”
最终,两人决定将原子弹试验日期定在9月28日和29日。
1969年9月28日至29日,中国在戈壁滩成功进行了地下核试验和高能核爆炸,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均探测到这股强大的能量波动。国际社会议论纷纷,有外国媒体甚至将其解读为战前的一种战略试探,而非单纯的技术试验。
展开剩余89%这次核试验的成功,极大震慑了美苏,使其不得不重新考虑对中国的核威胁策略。
实际上,自1964年10月16日我国首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,消息如东风迅速传遍全球,美国和苏联对我国的态度开始有所收敛,这离不开毛主席、中央领导以及科学家的共同努力。
但在我国拥有核武之前,美国曾三次策划对中国使用核武器。
根据2015年美国国家档案管理局公开的文件显示,美国曾制定了针对我国117个城市的核打击清单,这些目标覆盖了主要重工业基地和人口密集的省会城市。
令人震惊的是,这些城市多为人口稠密区域,如果按照美方“1959年原子武器研究要求”执行,必将给中国的安全带来极大威胁。
对比1945年美国向广岛、长崎投掷的“小男孩”和“胖子”两颗原子弹,造成约16万日本人死亡的惨烈场面,核武器的破坏力不容小觑。
那么,美国为何会制定如此激进的计划?又为何最终放弃?毛主席和中央对此又持何态度?
1945年,美国在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爆炸当量分别为1.4万吨和2万吨梯恩梯,相当于700万门76.2毫米二战火炮同时轰鸣的威力。
原子弹不仅让美国获得了对日战争的最终胜利,也开启了其通过核武器“控制世界”的新策略。
自20世纪40年代末,美国开始将核战略和核威胁作为军事重点,迷恋于核武器带来的战略优势。
曾经需要派遣大量地面部队才能达成的战略目标,现在只需凭借核武器的威慑就可实现。
为此,美军制定了包括“战略性脆弱”、“烤肉机”、“铁钳”等代号的核打击计划,意图在战争爆发时,仅需通过飞行员投放核弹,便可迅速终结战争。
尽管原子弹威力巨大,但这些精心策划的核战略在实际操作上多为幻想,难以落地。
1950年6月25日,美军首次尝试将核威胁策略应用于对中国的威胁。
1949年8月29日,苏联成功引爆第一颗原子弹,全国上下欢庆。而美国高层则陷入沉默,感受到巨大的战略压力。
美国决策层推断,苏联虽然解锁了核武技术,但至少需五年时间才能形成核攻击能力,暂时还未构成实质威胁。
然而朝鲜战争爆发,局势急转直下。美国既要控制朝鲜战场,又担心苏联出兵介入。
1950年6月25日晚,杜鲁门在华盛顿召集会议,采纳空军参谋长范登堡建议,决定一旦苏联参战便实施核打击。
1950年7月11日,美军派遣10架B-29轰炸机前往英国空军基地,这一动作被视为利用核武控制朝鲜战场的信号。
但这一举措对朝鲜战场未起到实质影响,苏联也未出兵朝鲜,美军因此松了口气,却将目标转向中国。
据历史资料记载,美军针对中国的核威胁共实施了四次。
第一次发生在1950年7月,当时朝鲜人民军已将美韩军队压制至朝鲜半岛南端。
同时,美国情报获得中国具备进攻台湾海陆空军力的消息,令美方大为震惊。
7月30日,杜鲁门批准派遣10架B-29轰炸机飞往关岛,意图通过“核威胁”震慑中国,达到战略目的。
第二次核威胁发生于1950年11月,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大获全胜,重创美军王牌部队。美国媒体称此败绩为“自珍珠港以来最丢脸的失败”。
为挽回颜面,杜鲁门扬言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应对朝鲜局势,引发国际社会震动。英国首相艾德礼甚至亲赴美国,劝阻使用核武。
事实上,杜鲁门虽口头威胁,却极可能不会在朝鲜战场动用核武,原因有三:
第一,抗美援朝是正义之战,若投掷核弹,必引世界强烈谴责;
第二,苏联虽未派兵朝鲜,但拥有核武器,美国使用核武将激怒苏联;
第三,中美双方战线接近,核弹投放将威胁美军自身安全,难获美国民众支持。
事实证明,美国终究只是“雷声大雨点小”,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毛主席指挥下,勇敢反击,打得美军节节败退。
1951年4月及1953年5月,美军再次实施两次核威胁,但均未达成目的。
1952年12月,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上任前夕秘密视察朝鲜战场,对美军的僵持和挫败感到愤怒。
1953年初,艾森豪威尔正式执政,誓言将核武器作为常规武器使用,制定“跨过鸭绿江攻击中国境内补给基地”战略,意图逼退中国军队。
然而,中国从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。彭总司令下令前线部队除了必要地面作战,其他人员立即转入地下掩蔽,将抗日地道战经验延伸至朝鲜战场。二线部队及后勤人员均配备掩蔽设施,防范可能的核打击。
1953年5月19日,美国拟定“奥普兰8-52”核作战计划,准备对鸭绿江以北空军基地实施原子弹投放,艾森豪威尔亲自参与策划,局势紧张一触即发。
幸亏毛主席和中央高瞻远瞩,早有预判。
1953年3月5日,周总理发表声明,促使中美就战俘遣返达成共识,为朝鲜战争停战奠定基础。
美国盟友纷纷签署停战协议,表明反对核威胁,最终迫使美国于1953年6月8日签署停战协议,使核战略计划搁浅。
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彻底放弃核武威胁。1956年6月,美国高层重新拟定《1959年原子武器研究要求》核战略计划,目标覆盖亚欧1200多个城市和地区。
这份长达八百余页的清单中,包含了我国117个城市,特别是重工业重地东北三省成为重点打击目标。
美军计划在辽宁重工业基地投放159枚原子弹,在经济中心上海投放82枚,首都北京则拟投26枚。
若此计划实施,必将对中国造成沉重打击,但最终仍被美军否决。
除去苏联及国际社会的制约外,毛主席和中央领导的坚定态度也给了美军沉重一击。
面对美国四次核威胁,毛主席深知核武的重要性,多次公开强调:“在今天这个世界上,要不受欺负,就不能没有原子弹!”
1955年底,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顶着巨大压力归国,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详细讲解发展导弹技术的规划。
钱学森的方案让毛主席坚定信心,他在国务院会议上庄严表示:“搞点原子弹、氢弹,十年之内完全可以实现。”
自此,中国这条巨龙注定腾飞,傲视世界。
1960年11月5日,中国成功发射首枚国产导弹;1964年10月16日,首次原子弹试验圆满成功。
拥有核武器后,中国国际地位大幅提升,美国对中国的核威胁不再可能。
1991年春,美国国务卿贝克访问中国时坦言:“我访问中国,首先因为这里有11亿人口,其次因为中国拥有核武器和导弹。”
硬实力始终是国家地位的关键衡量标准;落后就挨打的真理,亘古不变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市如何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